关于评论学生撕书毁课本的两篇旧文
2022-06-10 08:26:47
  • 0
  • 0
  • 18

关于评论学生撕书毁课本的两篇旧文

这两文发于2010年的博客中国、新浪、网易、中国国际战略网我的博客。现在只剩下前面两个了。当时出现毕业生撕书弃课本的现象,我从网上得知,现在又犯了。而且有过之无不及。现把此文重发,以期引起注意并加纠正。文中统计数字是十二年前的,已不适应今天情况,特此声明。

                    从“敬惜字纸”到“撕书弃纸”

   《高考礼仪》一文,向社会敲起了警钟,应当引起负责任的当权者、家长、教师的重视。为什么读书人不爱书,考试完后就撕书弃纸片?

先请看看古今中外名贤是如何看重书籍的?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

列夫·托尔斯泰说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柯里叶尔说:“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沉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愉,远离一切痛苦。”

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别林斯基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我身上所有一切优秀的品质都要归功于书籍。”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对话。”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薛子道论·上篇》:“万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读书之乐也。”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这一批人刚刚踏入校门,所受的教育第一课是拜孔夫子、拜老师;

接着就是“敬惜字纸”。老师教导我们,一个读书人要敬重、爱护文字;要爱护写有文字的的纸张,不许学生用有字的纸张到处乱丢乱扔。绝对不许用有字的纸张当手纸。操场、教室、饭厅、厕所到处张贴“敬惜字纸”的警示标语。

   尊敬老师、勤奋读书、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的好学之风,几千年长盛不衰。

   到上世纪60年代,读书人不值钱了,书籍被人视如粪土,“扫四旧”运动中大批珍贵古籍被毁被焚。中国人爱书、敬书、尊重知识的优良传统被一扫而空;为下一代开启了鄙视知识、蔑视书本的恶劣先例,贻害后代,以至于今。《高考礼仪》现象发生于今天,根源可以追朔到数十年前。请听听毛泽东1958年3曰22日的高论:“对于资产阶级教授的学问,应以狗屁视之,等于乌有,鄙视、蔑视、藐视,等于对西方英美世界的力量和学问应当鄙视蔑视和藐视一样。”(《毛泽东文集》第七册118页)

   如果说作为人类文明的知识,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分的话,那么24史是什么阶级?为什么反对别人学习“资产阶级知识”的人,自己却对“封建阶级”的24史不离手,唐宋诗文不离口?经常引经据典教训别人?说穿了,还是在推行“民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罢了。

   改革开放30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人们对读书开始重视了。但是,教育投资的严重滞后,甚至于赶不上许多数发展中国家而居于世界下游,教育事业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经济增长的要求和国人的需要。大批初中、高中毕业生不能及时升入高一级学校,又得不到适合于他们成长的妥善安置,不少人沦落社会,沦为罪犯,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与教育不发达有很大关系,这样就严重地影响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建国60年,改革30年,经济上去了,教育远远落后,至今全国范围内,连九年义务制教育都不能完全实行。据最近公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宣布,2009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的巩固率达 90.8。也就是说,还有10%的适龄少年儿童享受不到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如果有1亿人,10%就是1000万,绝对数字很是可观。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才能达到达到4%。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1%,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4.1%,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3%,中国仅为2.3%。如果将厂矿企业办学开支的教育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以及社会集资、教育基金、学生交纳的学杂费等其他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都计算在内,也不过3%左右,仍属世界最低水平(《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4年))。

   也就是说,按照国家计划,我们到2012 年,教育投资的比重才能达到1991年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我们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落后十年。难道别的国家会停滞不前吗?我们这个号称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外汇储备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国家,为什么在教育投资方面如此之吝啬呢?学校办得少,好学校更少,人口却在年年增长,人人竞相进入好学校,竞争上大学,要求升学读书的人多,就为家长、学生带来了的巨大的竞争压力:最后这种压力自然就落到了每一个学生头上。起早贪黑拼命学也升不了学,因为学校太少了。厌学怠学,自然成了不少学生的通病。撕书毁书,仅仅是一种表象而已。

   教育市场化、商品化的结果,为“盈利而办学”取代了“为教书育人办学”的根本教育宗旨。一方面是贵族学校、富人学校的出现,满足了有钱人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平民学校师资、质量、办学条件造成了巨大反差;另一方面个人负担的教育费用飞速增长,造成了不少学生因上不起学,而中断学业。即使努力,全家人辛苦十二年,投资不菲,一旦高考落榜,以往的一切付诸东流。学生和家长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从教育激励机制看,教育行政部门衡量学校、教师好坏的标准,不是以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毕业生为目标,而是集中在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比例大小上。升学率高的,一好百好,升级、评优、奖励接踵而来;升学率低的,一无是处,灰溜溜的抬不起头,连学生也招不够。升学率成了学校、教师的命根子,学生能否考入高一级学校,成了决定学校、教师命运的唯一标准。于是各方面的压力统统集中到了学生的头上。学生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

   教育的目的,原本是培养德智体美健全的合格的人才。凡是本国国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是一种享受。但是现在却变了味:教育变成了学校、教师、家长名利双收、学生升官发财的阶梯。读书,本来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学习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本领的大好事,是一种乐趣。现在却使书籍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成了学生考入高一级学校的敲门砖,读书为了高考,由乐趣、享受变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学生不爱书,自然是由于家庭社会的压力,激烈竞争的压力,而造成的。学生撕书、毁书、对书籍的恶作剧,反映了现行教育制度的失败。尽管它发生在学校,但却反映了学生对于现行教育状况的极度不满。这个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特别是高层决策者的关注了。

                   2010年6月25日8时13分,下午3、30分

                            就《高考礼仪》一帖与怀烈先生对话

       Jiuxiyang(杨锡九)(2010-06-24 07:23:43) :

       教育制度出了什么毛病?还是社会风气使然?专家们要好好研究思索一下。如何解决?决策者们应当猛醒了。下一代的情绪关乎国家命运。是一种危象。

        博主(宋怀烈)回复:2010-06-24 02:26:47

       一个学生的考试成绩,决定该学生进入上一级学校的入学排名先后和需要交纳学费的数量;

  一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决定该班级的老师进入学校教学能力的排名先后和取得报酬的数量;

  一个学校的考试成绩,决定该学校校长进入学校教学能力排名先后和校长取得报酬的数量。

       这就是教育已全面市场化的事实。

如今,学校演变成了成人控制孩子们全力进行学习成绩生产的工厂。这种工厂化的学校,不再遵循为家庭和社会“教书育人”。学校的基本工作就是努力为“教育资本家”生产教育行业内流通的货币――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已变成教育市场上的交易凭证,类同于网络游戏行业中的“游戏币”,可以用来代替和兑换法定货币。

  家长----父母相互效仿,花学费去学校买回的一个家庭官职。长即是官。无知父母都会认为,学校在让孩子拼命学习生产成绩,就是在为家庭育人。于是,父母普遍主动迎合学校老师,强迫孩子成为学习成绩生产者----学习童工(沦为考生、学奴),大量的学生在长期痛苦中,不断的为教育行业资本家“考制”巨额教育货币!

父母从当上家长开始,即忘记送自家孩子去学校上学的消费目的——增强孩子的生命力(存活能力),转变立场,主动义务或被动被迫的担当学校成绩的生产监工。

孩子的利益监护人变成让他人赚钱的家长,违背了家庭利益的根本,学校的成绩生产监管体系从学校班级顺利延伸到家庭之中,使家庭亲子教育消费关系,变成替学校生产成绩的利益关系。

jiuxiyang(杨锡九)2010-06-24 07:20:44

教育的问题在于它背离了本性——不是为了培育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健全人的体魄、智育、德育,而是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与门迳。学生学的那些东西不仅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令人厌恶,变成了学生的沉重负担,正如敲完门之后的砖一样,就把它们彻底抛弃了。这个问题的产生在于社会,而不仅仅是教育。这是钱权挂帅、道德论丧的必然结果。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