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三略》选译
2021-05-16 10:29:23
  • 0
  • 0
  • 2

《六韬三略》选译

杨锡九译

《六韬》,古代强国用兵韬略,旧署姜太公吕尚撰。

《六韬》分六卷:第一卷《文韬》治国安民韬略:第二卷《武韬》夺取天下的韬略;第三卷《龙韬》军事指挥韬略;第四卷《虎韬》战略战术及兵器使用韬略;第五卷《豹韬》特殊地带作战的战术;第六卷《犬韬》军事训练以及各兵种协同作战方法。

《三略》,又名《黄石公三略》。传说为西周姜太公吕尚所作,后经黄石公传授张良,故题黄石公撰。《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阐述了礼赏、辨奸、成败、德治,权变、安危识人的策略。

现从《六韬三略》中选译几段于後:

一、兴仁义、立道德,天下归之

文王曰:“立敛何若,而天下归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归之。”

译文:

文王问:“如何凝聚(人心)?使天下归顺?”

太公答:“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共有之天下。(能与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者才可得天下;欲独霸天下之利者,必然失去天下。天有时令,地有资财,与众人共享,就是仁;仁在哪里,众人就会到哪里。免除人死伤,解除人的困难,化解人的忧患,济人的就危急,这就是德;德在哪里,众人就会到哪里。能与众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就是义。义在哪里,众人就会到哪里。凡是人,都恶死而乐生,喜仁而趋利。能为众人谋利,这就是道。道在哪里,众人会到哪里。”

二、帝尧之治

文王问:“天下熙熙,一盈一虚,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贤君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室不垩,甍、桷、椽、楹不斫,茅茨偏庭不剪。鹿裘御寒,布衣掩形,粝粮之饭,藜藿之羹。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绩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

为。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德,表其门闾。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振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 贤君之德也!”

【译文】

文王问:“天下纷纷,一盛一衰,一乱一治,所以这样,为何?是其君贤与不肖不同吗?还是天命自然造成?”

太公说:“国君不贤,则国危民乱;国君贤,则国泰民安。祸福在君不在天。”

文王说:“古代贤君(的事)能(让我)知道吗?”

太公说:“昔日帝尧称王于天下,就是古代所说的贤君。”

文王说:“他治理得怎样?”

太公说:“帝尧治天下时,金银珠玉不佩饰,锦绣文绮不穿戴,奇怪珍异不观赏,玩好之器不宝贝,淫佚之乐不视听,宫垣屋室不装修,甍、桷、椽、楹不雕琢,茅茨在庭不修剪。兽皮御寒,粗布掩体,糙米充饥,野菜作羹。不因公扰民,抑欲克己,无为而治。吏忠正奉法者升其官位,廉洁爱人者加其俸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他,尽力农桑者慰勉他。鉴别淑德,旌表其门闾。平和心志,端正节操,用法度禁邪伪。自己所憎者,有功必赏;自己所爱者,有罪必罚。抚养鳏寡孤独,振赈济祸亡之家。君王自奉菲薄,赋役特寡,所以万民富乐而无饥寒者,百姓爱其君王如日月,亲其君王如父母。”

文王说:“伟大啊! 贤明君主的德行!”

三、爱民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大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问:“爱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苟,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己物。此爱民之道也。”

【译文】

文王问太公:“想知道治国的要务。欲使君受尊敬民众安乐,如何办呢?”

太公答:“爱民罢了。”

文王问:“爱民如何(做)呢?”

姜太公答:“利(民)而不害(民);助其成事而不破坏; 民安生而不受伤害;给民(实惠)而不掠夺;(使民)乐业而不痛苦;大众欣喜而不被触怒。”

文王问:“请能说详细点吗。”

太公说:“民不失业,就会受益; 不失农时,就有收成;减少刑罚,就使民安生;减赋税,就是与民(实惠);俭建宫室台榭,(减轻负担)民则欢乐;官清吏正,民心大快;民失其业,就伤害了他;农事失时,就受到损坏;民无罪而受罚,就是杀害他;重赋税,就是掠夺民众;多建宫室台榭劳疲民力,就会使民痛苦;官贪吏污,苛剥扰民,就会触怒民众。所以,善治国者,爱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那些饥寒者则为其忧,见那些劳苦者则为其悲。(对他们)赏罚如同加于己身,(对他们)赋敛如取己之物。这就是爱民之道。”

四、明察

【原文】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

【译文】

文王问:“君主如何能明察呢?”

太公答:“眼以明察为贵,耳以聪敏为贵,心以智慧为贵。君主能借天下人的眼看,就会无所不见。能借天下人的耳去听,就会无所不闻。能借天下人的智慧思虑,就会无所不知。好比辐辏并进,才能不被蒙蔽。”

五、明传

【原文】

文王寝疾, 召太公望, 太子发在侧。曰:“呜呼! 天将弃予,周之社稷将以属汝,今予欲师至道之言,以明传之子孙。”

太公曰:“王何所问?”

文王曰:“先圣之道,其所止,其所起,可得闻乎?”

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敬,强而弱,忍而刚,此四者, 道之所起也。故义胜欲则昌, 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

【译文】

文王卧病,召太公望,太子姬发在旁。文王说:“唉! 天将弃我了,周的天下将归你(治理)。现我想请先生讲讲(治国)之道,传给子孙。”

太公说:“所问何事?”

文王说:“先圣(治国)之道,有时废,有时兴,能听听吗?”

太公说:“见善事怠作,时机到来犹豫,知错而处之泰然,此三者是国事废止之源;柔韧而镇静,谦恭而礼敬,坚强而柔弱,忍让而刚断,此四者是国事兴旺之源。所以,义理超越私欲,国家昌盛;私欲胜过义理,国家就会衰亡;谦敬胜过怠惰,国家就会吉祥,怠惰胜过谦敬,国家就会灭亡。”

六、利天下

【原文】

文王问:“何如而可为天下?”

太公曰;“利天下者,天下启之;害天下者,天下闭之;生天下者,天下德之;杀天下者,天下贼之;彻天下者,天下通之;穷天下者,天下仇之;安天下者,天下恃之;危天下者,天下灾之。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处之。”

【译文】

文王问:“如何治理好天下?”

太公曰:“有利于天下者,天下人拜服他;;有害于天下者,天下人拒绝他;使天下人生活好的,天下人感其恩德;害天下人者,天下人以其为贼;毁灭天下者,天下人照样毁灭他;使天下窘困者,天下人视其为仇人;使天下人安定者,天下人仰仗他;危害天下者,天下人天下人视其为灾祸;天下非一人的天下,只有贤能者才能治理。

七、《三略》为衰世作

【原文】

圣人体天,贤者法地,智者师古。是故《三略》为衰世作。《上略》设礼赏,别奸雄,著成败。《中略》差德行,审权变。《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故人主深晓《上略》,则能任贤擒敌;深晓《中略》,则能御将统众;深晓《下略》,则能明盛衰之源,审治国之纪,人臣深晓《中略》,则能全功保身。夫高鸟死,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亡者,非丧其身也,谓夺其威、废其权也。封之于朝,极人臣之位,以显其功。中州善国,以富其家,美色珍玩,以说其心。夫人众一合而不可卒离,威权一与而不可卒移。还师罢军,存亡之阶。故弱之以位,夺之以国,是谓霸者之略。故霸者之作,其论驳也。存社稷罗英雄者,《中略》之势也。故世主秘焉。

【译文】

圣人能够体察天道,贤人能够取法地理,智者能够以古为师。所以《三略》一书,是为衰微的时代而作的。《上略》设置礼赏,辨识奸雄,揭示成败之理。《中略》区分德行,明察权变。《下略》陈述道德,考察安危,说明残害贤人的罪过。所以,君主深通《上略》,就可以任用贤士、制服敌人了。君主深通《中略》,便可以驾御将帅,统领兵众了。君主深通《下略》,就可以明辨兴衰的根源,熟知治国的纲纪了。人臣深通《中略》,就可以成就功业,保全身家。高飞的鸟儿死完了,良弓就要收起来了。敌对的国家灭亡了,谋臣就要消灭了。所谓的消灭,并不是消灭他们的肉体,而是要削弱他们的威势,剥夺他们的权力。在朝廷上给他封赏,给他人臣中最高的爵位,以此来表彰他的功劳。封给他中原肥沃的土地,以使他的家中富有。赏给他美女珍玩,使他心情愉悦。军队一旦编成,是无法仓促解散的。兵权一经授予,是无法马上收回的。战争结束,将帅班师,对于君主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以封爵为名削弱他的实力,要以封土为名剥夺他的兵权。这就是霸者统御将帅的方略。因此,霸者的行为,是驳杂而不纯的。保全国家,收罗英雄,就是《中略》所论的权变。历代做君主的,对此都是秘而不宣的。

八、刚柔强弱

【原文】

《军谶》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军谶》曰: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译文】

(古兵书)《军谶》说:柔韧可克刚劲,柔弱能克刚强。柔是德行,刚是祸害。弱者易得人相助,强者易受攻击。柔有所发展之时,刚有所施行之时,弱有所使用之时,强有所释放之时。兼有这四项者其形制最为相宜。

《军谶》说:“能柔能刚,国运光大;能弱能强,国势显彰。纯柔纯弱,国力必衰;纯刚纯强,国运必亡。”

九、庶民者,国之本

【原文】

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危者安之,惧者欢之,叛者还之,冤者原之,诉者察之,卑者贵之,强者抑之,敌者残之,贪者丰之,欲者使之,畏者隐之,谋者近之,谗者覆之,毁者复之,反者废之,横者挫之,满者损之,归者招之,服者居之,降者脱之。获固守之,获厄塞之,获难屯之,获城割之,获地裂之,获财散之。敌动伺之,敌近备之,敌强下之,敌佚去之,敌陵待之,敌暴绥之,敌悖义之,敌睦携之。顺举挫之,因势破之,放言过之,四网罗之。得而勿有,居而勿守,拔而勿久,立而勿取; 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焉知利之所在! 彼为诸侯,己为天子,使城自保,令士自取。世能祖祖,鲜能下下。祖祖为亲,下下为君。下下者,务耕桑不夺其时,薄赋敛不匮其财,罕徭役不使其劳,则国富而家,然后选士以司牧之。夫所谓士者,英雄也。故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得其干,收其本,则政行而无怨。

【译文】

统军治国要务,在识民心,多干好事。危难者使其安全,畏惧者使之欢愉,背离者要招还,含冤者予以昭雪,申诉者要查清,卑贱者受到尊重,恃强者要抑制,敌人要铲除,求(财)者使之丰腴,求(效力)的要任用,有隐私者为其隐讳,智者要亲近,进谗者弃之,诋毁之言要复核,背叛者要废之。蛮横者要挫之,自满者要损之,归顺者要招抚,被征服者要安置,投降的要宽大。占据固塞要坚守,抢占险隘要严堵,攻取难关要屯兵,占领城邑要犒赏,占领土地要分赠,获得财物要分赏。敌动态要监视,敌接近要严防,敌强要佯弱而骄之,敌人退要离避之,敌凌厉要待其衰,敌强暴要避退,敌人悖逆要申之正义,敌睦要离间之。乘敌举动挫败它,借敌态势攻破它,散布谣言迷惑它,四面张网围歼它。俘获不私有,居功不独据,攻城不久战,立君不取代。出力在于己,有功归将士,哪知此乃利益之所在!别人做诸侯,由己做天子。使城邑自保,让将士自取所得。

世上的君主能以礼祭祀祖先,却很少能爱护自己的民众。尊敬祖先是亲亲之道,爱护民众才是为君之道。爱护民众的君主,重视农桑,不违农时,减轻赋税,民众不贫。于是国家富足,民众安乐,然后再选拔贤士去管理他们。所谓的贤士,就是人们所说的英雄。所以说,网罗了敌国的英雄,敌国就会陷入困窘的境地。英雄是国家的骨干,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得到了骨干,获取了根本,便能够政令畅通,民无怨言。

十、十戒

【原文】

《军谶》曰:“上行虐,则下急刻。赋敛重数,刑罚无极,民相残贼,是谓亡国。”

《军谶》曰:“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饰躬正颜,以获高官,是谓盗端。”

《军谶》曰:“群吏朋党,各进所亲;招举奸枉,抑挫仁贤;背公立私,同位相讪,是谓乱源。”

《军谶》曰:“强宗聚奸,无位而尊,威无不震;葛相连,种德立恩,夺在位权;侵侮下民,国内哗喧,臣蔽不言,是谓乱根。”

《军谶》曰:“世世作奸,侵盗县官,进退求便,委曲弄文,以危其君,是谓国奸。”

《军谶》曰:“吏多民寡,尊卑相若,强弱相虏,莫适禁御,延及君子,国受其咎。”

《军谶》曰:“善善不进,恶恶不退,贤者隐蔽,不肖在位,国受其害。”

《军谶》曰:“枝叶强大,比周居势,卑贱陵贵,久而益大,上下忍废,国受其败。”

《军谶》曰:“佞臣在上,一军皆讼;引威自与,动违于众;无进无退,苟然取容;专任自己,举措伐功;诽谤盛德,诬述庸庸;无善无恶,皆与己同;稽留行事,命令不通;造作苛政,变古易常。君用佞人,必受祸殃。”

《军谶》曰:“奸雄相称,障蔽主明;毁誉并兴,壅塞主聪;各阿所私,令主失忠。故主察异言,乃睹其萌;主聘儒贤,奸雄乃遁;主任旧齿,万事乃理;主聘岩穴,士乃得实;谋及负薪,功乃可述;不失人心,德乃洋溢。”

【译文】

《军谶》说:“君行暴政,官吏苛刻。赋敛繁重,酷刑无限,百姓相残害。此乃亡国之兆。”

《军谶》说:”暗贪貌廉,盗名骗誉,假公揽恩,上下昏聩,伪谦貌直,以此骗取官位,此乃窃国之始。”

《军谶》说:”众吏结党,吸纳亲信,网罗奸邪,压制仁贤,弃公谋私,同僚攻讦,此乃大乱之源。”

《军谶》说:“豪强聚奸,无位显赫,威无不震。盘根错节,滥施小惠,侵位夺权,欺压百姓,怨声载道,群臣隐情不言,此乃大乱之根。”

《军谶》说:“世代奸臣,欺君网上,进退自如,舞文弄墨,危害君主,此乃国奸。”

《军谶》说:“官多民少,尊卑不分,以强凌弱,无力禁止,祸及君子,这样,国受其凶。

《军谶》说:好人不用,坏人不贬,才德者隐退,恶人当权,,国必受害。”

《军谶》说:“宗室豪强,朋比窃位,小人横行,日久作大,上下隐忍,国必败坏。”

《军谶》说:“奸佞当权,群情愤激。仗势自诩,,动辄逆众。进退无度,苟且媚上。专权自用,举动邀功。诽谤贤能,诬陷功臣(庸:功)。善恶混淆,臧否随己。积压国事,政令不行。制作苛政,乱古反常。君用奸佞,必遭祸殃。”

《军谶》说:“奸雄互捧,蒙蔽君明;毁誉滥施,堵塞主聪。偏袒亲信,主失忠臣。

因此,君主要明察诡异之言,才能看出祸乱的萌芽。君主聘用儒士贤才,奸雄便会远遁。君主能重用忠实老臣,万事才能理顺。君主征召山林隐士,贤士才能得到实用。君主谋及黎民,才可建立不朽功业。不失民心,才可德泽天下。”

十一、降心、设距

【原文】

夫三皇无言,而化流四海,故无所归功。帝者,体天则地,有言有令,而天下太平。君臣让功,四海化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故使臣不待礼赏有功,美而无害。王者,制人以道,降心服志,设矩备衰,四海会同,王职不废。虽有甲兵之备,而无斗战之患。君无疑于臣,臣无疑于主,国定主安,臣以义退,亦能美而无害。霸者,制士以权,结士以信,使士以赏。信衰则士疏,赏亏则士不用命。

【译文】

三皇无言训,教化布四海,(天下人不知)功归何人。五帝依天道地法行事,有言教训令,故天下太平。君臣互相推功,天下教化畅行,百姓不知其中原因。所以,使用臣属不需礼待和奖赏,就能和谐无间。王者,以道治众,降其心志。设距防败,四方朝觐,王法不废。虽有甲兵装备,却无战争祸患。君不疑臣,臣不疑君。国定君安。臣属依序引退,和美无害。五霸者,以权御士,以信结士,凭奖用士。诚信丧失士疏远。奖赏亏缺士抗命。

十二、德威並施

【原文】

主不可以无德,无德则臣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失权。臣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以事君;不可以无威,无威则国弱,威多则身蹶。

【译文】

君主不能无德,无德则臣叛; 亦不能无威,无威则丧权。臣不可无德,无德不能侍君;也不可无威,无威则国衰,但威过则害己。

十三、乐人者久长

【原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 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译文】

能够拯救天下倾危的,就能得到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忧患的,就能够享受天下的快乐;能够解救国家灾祸的,就能够得到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遍及于百姓,贤人就会归附他;恩泽遍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附他。贤人归附的,国家就能强盛;圣人归附的,天下就能统一。使贤人归附要用“德”,使圣人归附要用“道”。贤人离去,国家就要衰弱了;圣人离去,国家就要混乱了。衰弱是通向危险的阶梯,混乱是即将灭亡的征兆。贤人执政,能使人从行动上服从;圣人执政,能使人从内心里顺从。从行动上服从,便可以开始创业了;从内心里顺从,才可以善始善终,使人从行动上服从靠的是礼教,使人从内心里顺从靠的是乐教。所谓的乐教,并非指金、石、丝、竹,而是使人们喜爱自己的家庭,喜爱自己的宗族,喜爱自己的职业,喜爱自己的城邑,喜爱国家的政令,喜爱社会的伦理道德。这样治理民众,然后再制作音乐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社会不失和谐。所以有道德的君主,是用音乐来使天下快乐;没有道德的君主,是用音乐来使自己快乐。使天下快乐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使自己快乐的,不久便会亡国。

十四、顺逆

【原文】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佚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过制,虽成必败。舍已而教人者逆,正已而教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要。

【译文】

弃内政而求扩外,劳而无功;不谋外而修内政,逸而有成。善政多忠臣,苛政多怨民。所以说,热衷扩张者内政废;致力于德政者国家强。能保其已有者安;掠人之有者残。残虐之政世代祸患。作为过度,功败垂成。纵已而教人者逆(乎常理),正已而教人才顺(乎常理)。逆理可招致祸乱,顺理乃治国要领。

十五、德之路

【原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已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译文】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道是人应顺从的,德是人应遵守的,仁是人应具备的,义是人应乐为的,礼是人应践行的。(五者)不可缺一呀。所以,早起晚睡,是礼的约束;讨贼报仇,是义的决定;恻隐之心,是仁的激励;修已安人,是德的途径;使人均平,不失其所,是道的教化。

十六、道通

【原文】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译文】

君给臣的口谕叫“命”,写在文件上叫“令”,执行命令叫“政”。“命”失误,“令”就不行。“令”不行,“政”不正。“政”不正,“道”不通。“道”不通,奸臣得势。奸臣得势,君威受损。

十七、尊贤

【原文】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贤,而下尽力。

【译文】

千里求贤,路遥远;罗致不肖,有捷径。明君宁肯舍近求远。故能全功业、崇贤人,臣下则乐于竭力(事君)。

十八、疑定惑还

【原文】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佑,

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译文】

废一善众善退;奖一恶众恶至。善者得庇佑,恶者受诛罚,国安而众善归。民疑国不定,众惑民难治。去疑除惑国乃安宁。一政违民意他令失民心;一恶行百怨结。所以,善政施于顺民,严政用于恶人,这样,政令畅行而无怨。以暴治怨,逆天行事;以恨治仇,祸患不救。治民应公,平则清明。民众安居,天下安宁。

十九、用兵

【原文】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了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

【译文】

明君用兵,非为取乐,而为诛暴伐乱。以正义讨不义,如同诀江河淹小火,临深渊推欲坠之人,取胜必然。明君所以从容按兵不进,重在怕伤人耗物。战争,不祥之物,天道厌恶它。不得已而为之,顺乎天道。人从天道,如鱼在水。得水而生,失水必死。所以,君子,常畏惧而不敢叛道。

二十、去一利万

【原文】

豪杰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

大臣疑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译文】

豪臣擅权,国威乃弱。生杀归于权臣,国势必然衰竭。豪臣低头,国运长久。百姓穷困,国库空虚。平民富足,国家乃安乐。贤臣重用,奸臣贬外;重用奸臣,贤臣毙命。亲疏失当,祸乱延续。佞臣疑君,众奸结党;君权被篡,上下昏乱;臣夺君威,朝纲失序。害忠臣殃及三代。蔽才俊殃及自身;嫉贤臣名节不全,任贤者福泽子孙。所以因君子举贤而美名扬。(君主的作为)利一人而害百人,民就会离开你的城郭;利一人而害万人,全国民众就会离散。弃一人而利百人,民众就会仰慕(他的)恩泽。去一利万,国政就会不乱。

2014.6.2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