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平:父亲与李白
2020-12-30 12:16:35
  • 0
  • 0
  • 7

程小平|父亲与李白

原创 


父亲与李白


作者  程小平


                                  记得抗日在河西,壶口天瀑着人迷。

                                  对景啸吟太白句,不知大雪满征衣

    这是父亲回忆当年在晋西参加抗战的一首诗,两年来,我早已读过多次。每次读它时,脑海里总会情不自禁的浮现出这样的场景 :父亲站在犹如万马狂奔的黄河壶口瀑布前,听着飞瀑轰鸣,望着水雾蒸腾,席卷着黄土高原泥沙咆哮而下的黄河水,一泻千里。而此时的父亲,身披征袍,迎着漫天飞雪,仰天长啸……。

程小平:父亲与李白

  感叹之余,最初也有些不解之处。那时的父亲二十出头,正值血气方刚年少气盛,面对祖国的半壁河山蹂躏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义愤填膺仰天长啸可以理解,但为何啸吟的是太白句呢?

 直到最近全部整理完父亲遗留的74年4—6月份的诗词日记,特别是读了不少父亲写的关于李白的诗词与注释,才逐步理解了其中的缘故。

  父亲对李白的诗词太熟悉了。此时,若朗读的内容是李白的《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不就很适合当时的情景吗?

程小平:父亲与李白

 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至于当时是李白的哪首诗使得父亲激情盎然,父亲在世时并未询问过他。那时的我每日只顾在生产队劳动,力争多挣点工分拿回家人的口粮,至于父亲写了些什么,基本无暇顾及。现在回想起来,只能是深深的遗憾了。

   父亲一生写过很多赞美李白的诗词,从这些诗词中不难看出,父亲对李白太崇拜了。他喜欢李白的诗词,更敬仰李白其人。用当下的流行说法,父亲就是李白的“铁杆粉丝”。

   父亲在他的诗词与注释中,曾引用过几百首李白诗中的诗句。那时的父亲瘫痪在炕,身边没有一本可供借鉴的书籍,这些诗词的引用,全部来自记忆。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不仅对这些诗词了如指掌,竟然对这些诗词的出处与背景都记得一清二楚。

    父亲在1974年5月上旬曾写过一首词,《蝶恋花·不惭雄心未称怀》。内容如下:

  “飞扬跋扈为谁雄”,“世人”曰杀,“怜才”怨不公。胡不“致君尧舜上”,以求“再使风俗淳”?“孔丘盗跖”无不同!昏不可抉,耻是桀犬群。不如梦游天姥去,保得明月永洁纯。

  在上阙的前两句,父亲引用了杜甫两首不同的诗中的诗句,点出了李白一生中两次重大的变故。  

    第一句,借用了杜甫《赠李白》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的最后一句,指出了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孤独失意的处境。

    那时,正值李白遭奸佞排斥、远离京都、漫游齐鲁之时,由于有志难展,故而只能“痛饮狂歌空度日”。杜甫虽然用“飞扬跋扈为谁雄”,来形容李白,但“飞扬跋扈”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却有很大的差异。现在一般用来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而原来的意思指“意态举动放纵,不受约束。”杜甫用这个词语,主要是想表达李白傲骨嶙峋,狂荡不羁的豪迈性格。而最后三个字 “为谁雄”意在说你这样勃勃雄心,但当前的社会有谁能欣赏你呢?

程小平:父亲与李白

   第二句““世人”曰杀,“怜才”怨不公。”指的就是公元757年的事情了。当时的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被流放夜郎。那时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李白有叛逆之罪是乱臣贼子,该处以极刑。

     父亲又借用了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中的“世人”、“怜才”四个字,意在说明李白当年所处的境况。然后用“怨不公”三字。表达了对当时的社会不能公正对待李白的气愤。

    在上阙的最后,又引用了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两句,意在问:你就没有想过象杜甫一样,把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君,让老百姓过上民风淳朴的生活,作为自己志向与努力奋斗的目标吗?

    父亲在下阙中,实际上是回答了上述提出的疑问。父亲先引用了杜甫《醉时歌》中“儒术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中的四个字“孔丘盗跖”,用“孔丘盗跖无不同”等内容说明,那个年代连杜甫这样恪守儒家思想的人,都已对当时的社会失望透顶,更何况倡导变法,不守常规的李白呢?进而用“不如梦游天姥去,保得明月永洁纯”表明了李白的人生抉择。

程小平:父亲与李白

    父亲的这首词专为李白而作,在词中却至始至终,没有提及李白两字,故而父亲在本词后面。加了大段说明:

 “李白以大鹏比其志,希望“扶摇直上九万里”。以明月比其心,而曰“明月其肺肠”。他的豪情,直欲“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人所共知,对“不自媒”明皇三诏请其去,他是满意的,但他的幻想却是,武王对姜尚,刘备对诸葛,想以师客自居,辅之而显其治世之志。故其离家,才是“仰天大笑出门去”。到京师一见明皇只拿他点缀升平,幻想破灭,所以才借酒浇愁“长安市上酒家眠”。而其思想上,视明皇如草芥,视群臣如鸡犬,所以才敢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总之,正因为对帝王不低首,不愿污明月之心,不愿屈济世之志,故离京扬长而去,梦游天姥峰了。所以他的神质,在封建中期社会里,如同近代史上的鲁迅一样,对统治者“毫无奴颜媚骨”,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性格”。

 其中“扶摇直上九万里”取自李白《上李邕》;“巨鳌莫戴三山去,我欲蓬莱顶上行。”取自李白《怀仙歌》;“不自媒”取自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仰天大笑出门去”取自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

程小平:父亲与李白

     由此可见父亲对李白的诗词是何等的熟悉,对李白是何等的尊崇。又如,父亲写于1974年5月的另一首五古《论李管见》: 

   评家论李白,今古悉重才。群言虽华丽,吾意笑理歪。目不穷山水,才难代题材。读书破万卷,警句从何来?见崔严缄口,留诗笔凤台。既尊谢宣城,取精必苦怀。溪行问磨针,终业始心开。唯望步李者,重学轻脱胎。

   在其后的注释中写道:“  据“方兴胜览”载:李白少时,曾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不久,有中途弃学意。后在山底游经一溪旁,忽见一老媪执铁棒磨针。问之,深为感动,故归山而苦读修业。此地至今盛传“磨针溪”。即缘此而得名。我觉得李白的诗才,绝不只是先天的禀赋,而正和绣花针之灵巧一样,它是从铁棒逐渐磨炼而成的。

    用李白自己在《上安州裴长史书》的话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在《赠张相镐二首》云“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在《秋于敬亭送从侄耑游庐山序》中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可见李白少时,所学很广,不但经史子集,即使佛道诸经,无所不览。正因其自觉已到博学多闻之境界,故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他给自己总结说:“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仅此一句,足可证才从学来,苦学才是李白“出口成文,挥翰霞散”;“敏捷诗千首”的主要基础。

   再次,太白成名的另一原因,便是他对诗文之自我严求。据《酉阳杂俎》云:“李白前后三拟《文选》,因不如意,唯留《恨赋》、《别赋》外,余均付之一炬”。于此可见李白少年时在学习上绝不滥竽充数,精益求精的精神。特别是他“见崔颢诗不留墨,必登凤台始纵笔”。更可证其一丝不苟琢磨冶炼之苦功,贯彻全诗矣。然则“佳句来自苦吟人,李白贾岛各力行”。不悉评诗家以为然乎?忆及老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名句,深感实为经验之谈,为子美创作实践概括出的正确结论,望吾辈躬身践之。

 从以上的注释中,也不难看出父亲对李白的生平,诗词是何等的熟悉,这也就不难理解父亲站在壶口瀑布前,用李白的诗句来宣泄自己心中的愤懑是多么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程小平:父亲与李白

   记得父亲生前曾于我说过:“李白的文才旷古绝伦,令多少文人墨士为之折服。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希望我能抽时间读点李白的作品。可惜我至今未能如他所愿。现在的头脑里,除记得一些已无用武之地的数学公式、公理定理与各种不同的音响电路外,能背出来的李白的诗句寥寥无几。最后再选家父的一首五古《李白赞》,来表达父亲对诗仙李白的敬仰之情吧:探远祖风骚,承中发六朝。近体起唐质,词曲开宋道。歌行极造化,绝句尽仙豪。气势吞屈宋,俊逸夺谢鲍。格高过曹杜,独步盖阮陶。雄才超一代,诗名震三召。宣城哭纪叟,御侧纵眉傲。疎财济寒士,仗义踏烽壕。权贵不屈己,险难直脊腰。出鹏飞万里,终风百世娇。真洁如明月,清严似霜照。每叹连桀纣,不容请缨老。


(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

责编  范永瑞

图片作者简介:程小平,祁县东观村人,最美祁县公众平台特邀撰稿人,现居太原。

精彩往期:

程小平 | 读词忆昔

程小平 | 父亲诗词整理记

程小平 | 能充沧海一滴水,免使入棺后悔迟——父亲诗词整理记

程小平 | 父亲的嘱托 ——父亲诗词整理记

程小平 | 再认识父亲

程小平  |  云霞千里不长在,声传万古遗相识

程小平|鹧鸪天三首

程小平 | 鹧鸪天•蜗居有感

程小平 | 枕上余霞

程小平 | 父亲诗词整理记(二)

分享: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