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鉴易知录》周紀(西周)读后
2023-01-29 08:58:16
  • 0
  • 0
  • 3

《纲鉴易知录》周紀(西周)读后

             杨锡九

武王建立了周朝后,抛弃了“帝”的称谓,改称为“王”。

从此,中国王朝从敬天的时代转入敬天与崇德并重的时代。

再往后就只崇德不敬天了,再往后既不敬天、也不不崇德了。社会进入了礼崩乐坏、男盗女娼、官匪横行、逆天伤理、道德败坏、祸国殃民的时代。最终自残而终。——夏、商老祖宗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历史是多么惊人的相似!

请看事实:

最初,周武王为了对国家实施有效的管理,为了巩固姬家江山,利用崇祖敬宗的和血缘关系进行社会结构的改造,他以首都镐京为中心,沿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划出一块广大的土地,称为“王畿”,归国王直接管理,而将王畿以外的所有土地分成面积不等的几十个封国,按照亲疏远近、功劳大小分给家族亲友和近臣亲信,让他们象群星捧月一样拱卫着王畿。他以为这样就能实现自己成为天下之大宗与共主、子孙永宝的地位。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篇文章叫《封建论》,曾经批评过这种诸侯割据的封分制。他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1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2鲁、齐、秦、晋、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十二国】,合为七国【3秦、楚、齐、燕、韩、赵、魏】,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4殄(tiǎn):消灭】,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这里讲的就是周朝封建制建立和失势的教训。这一管理制度在最初的根长时间,还是很有成效的。

成康盛世达到顶峰。周成王十二岁做皇帝,并非他是神童。而是有以周公旦等一批老臣辅佐与护卫,成王上朝“居中听政,而四圣在其周围,周公常立于前,以道开导天子;太公常立于左,辅佐天子计虑;召公常立于右,匡正天子过失。史佚常立于后,以备天子遗忘。因此计虑无失而举事无过.”(《纲鉴易知录》这样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减少决策失误,使这个王朝繁荣兴旺:

那时的王室,尽管是个刚刚行过冠礼的小孩子为王,但能平息三监之乱,转危为安;震慑四方,诸侯来朝,外无劲敌,内无忧患。做到社会安定、安居乐业、四十年刑措不用。

东夷叛乱,成王令下,鲁公伯禽就去讨伐。

齐国太公姜尚,多次奉王命征讨叛逆,全身心护周。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膨胀,这办法逐渐失灵。

昭王率军征讨南方叛逆部族时,遭到了当地叛民围攻,全军覆没。

穆王曾挥军去攻打犬戎时,“荒服者不至”。

从昭、穆时期开始,周王室的统治出现裂痕。

到了夷王时期,齐国国君、周朝开国大功臣姜子牙的后代都被烹煮杀死。

西周历史大滑坡,是在周厉王时期。据《竹书纪年》说:

“(厉王)八年,初监督官民诽谤。

  芮伯良夫训戒百官于朝。

  十一年,西戎入于犬丘。

  十二年,王亡奔彘。国人围王宫,执召穆公之子杀之。

  十三年,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二十六年,王在彘陟(死了)。”

厉王死了,他儿子宣王即位,企图力挽狂澜,只不过是回光返照。宣王死了,他的儿子周幽王倒成了西周覆亡的送终者。

史家对周幽王的评价非常低。

东汉人王逸在《正部论》里将周幽王、周厉王并列在一起进行批评,说:“幽、厉礼乐崩坏,诸侯力政,转相吞灭,德不能怀,威不能制。“

司马迁的《史记》的指责更加严厉,说:“幽厉昏乱,既丧酆镐。”

按照《史记》的记载,周幽王的最大罪过就是“烽火戏诸侯”。

西周的灭亡,肯定与褒姒有关。

《诗经·瞻卬》:“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

《小雅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节南山》、《正月》及《十月之交》也都有提到幽王不恤政务、宠幸褒姒,听信女子之言。但并无一语提到“烽火戏诸侯”之事。

《国语.周语》和《国语.郑语》借太史伯阳之口总结西周灭亡的教训,说周幽王重用虢公石父和宠幸褒姒,为立伯服为太子而欲杀宜臼,导致申候与缯国、犬戎勾结等等,酿成大祸。

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后的东周王室的事《竹书纪年》就截止、转入晋魏两国的历史了。

最后提一句:经诸家考证:《史记》中关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在司马迁之前的文献中,只有《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周幽王戏诸侯的故事,但不是点燃烽火,而是让人击鼓。《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写:“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於後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於骊山之下,为天下笑。”(线装书局2007年版555页)

史学大家钱穆因此在《国史大纲》笑批:“此委巷小人之谈。诸侯并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一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无需举烽。”

其实,这件事是司马公误把《吕氏春秋》中的寓言故事当做真事入史了。接踪而来,各种史书辗转抄袭,特别是象《东周列国志》这样的书一渲染,真正做到了家喻户晓,国人尽知了。

杨锡九 2023.1.29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