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史偶记15——明君的度量——李世民用魏征
2023-03-17 11:36:39
  • 0
  • 0
  • 4

编史偶记15——明君的度量(上)

——李世民用魏征

            魏征是何许人

魏征(580-643)《旧唐书·魏征传》说魏征“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因从小是孤儿,合很小就出家当了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丞元宝藏任命为书记。元宝藏归降起义军李密后,他当了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李密失败后,魏征降唐。做了太子李建成的下属。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加深,多次劝建成先发制人。还献出除掉李世民的计策。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事变李世民除掉李建成后,把魏征抓来痛骂:“你为何离间我兄弟?”魏征答道:“他早听我的话,哪会遭今日之祸?”

李世民器重他的胆识与才能,非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当了谏官,专问政事得失。魏征则毫不避嫌,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世民则厚加礼遇,擢升其官职。

对一个曾经的政敌幕瞭,太宗慧眼识人,不计前嫌,大胆启用,以诚相待,视为知己,成就大业

唐太宗曾问魏征道:“何谓明君和暗君?”魏征回答:“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秦二世独居深宫,不见大臣,偏信赵高,酿成大祸。隋炀帝偏信小人,天下大乱,还不情道。”太宗深表赞同。

贞观二年(628),魏征任秘书监,参知政使。太宗下诏要将官员郑女纳妃。魏征听说该女已有婚配,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郑女早已许配他家,陛下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不会引起民怨吗?”太宗决定收回成命。

唐太宗曾问魏征:“近来朝臣为什么不爱议论国家大事?”魏征回答:“陛下虚心采纳,一定有议论的。大多数人洁身自爱,惧怕议政获罪,故不敢议论。”

唐太宗说,“魏征所谏前后二百余事,都符合我的心意。不是他忠诚奉国,又能是什么呢。”还说,“朕即位前,房玄龄功劳最大;眹即位后,功劳非魏征莫属。”贞观之治,辉煌盛世,与李世明宽广胸怀、广纳良才,虚心纳谏,不无关系。

魏征严以律己,朴实无华。太宗几次要给他造新房,他坚决拒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命为“真龙天子”,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凡抚摸的人就要被杀,因此批评皇帝也叫“犯龙鳞”,后果很严重。魏征不畏“犯龙鳞”,刚直敢言,勇于谏诤,这是需要脑袋别在腰上的勇气。

魏征经常直谏,有时让李世民觉得很没面子。一次,太宗对魏征说:“你可以当时应付一下,等别的时候再来提意见不行吗?”魏征说:“以前舜告诉大臣,叫他们不要当面服从,背后却有意见。假如臣当面答应了,以后又来提意见,这就是背后有意见。这可不是稷、契对待尧、舜的态度。”魏征表现的是毫不畏惧依然如故,

贞观六年,群臣请太宗去泰山封禅,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有些不高兴的问魏征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呢?”魏征直接揭了唐太宗爱慕虚荣的老底。

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回答:“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太宗是忌惮口无遮拦魏征的。

太宗一日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高兴地耍玩。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征看到这一切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太宗怀中。太宗宁可失去心爱之物,也不敢叫魏征抓住他玩物丧志的小辫子。

唐太宗鉴于兵源短缺而应宰相封德彝之请求下诣征用不到参军年龄的少男入伍。当诏令转到门下省时,魏征竟拒诣意而不签字。太宗大怒,直斥道:“我已经决定这样做了,这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呢?”魏征回道:“竭泽而渔,来年无鱼;焚林而猎,来年无兽。少男充军,租赋杂徭下降,更何况兵不贵多而贵精,不需要凑数的。”这个刚直不阿的魏征就是这样一点面子也不给九五至尊的帝王。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离隋朝亡国不远,教训历历在目还能励精图治。但随着功业日隆,贞观中期他渐渐奢靡起来,也开始“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贞观十二年(638),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奢靡怠惰,荒于政事,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亦称《谏太宗十思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后来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

              《谏太宗十思疏》直译注释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4】。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5】,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6】,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7】,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8】,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9】,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0】,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1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2】,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13】则思三驱以为度【14】,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15】,简能而任之【16】,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17】。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18】,鸣琴垂拱【19】,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20】!

译文

要树木长得好,必固它的根子;要水流长远,必疏通其源泉;想国家安定,必厚积德义。源不深却望水流远,根不牢却想要树长高,德不厚却想国安定,微臣虽愚笨,(也)知不可能。何况聪明圣哲呢!人君如欲承国之神器,居地域之大,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万岁,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积其厚,情不禁其欲,这就是伐根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呀。

举凡元首,奉承天命,无不殷忧而功业卓著。不少人功成而德衰。善始者繁多,克终者很少。难道是取之易而守成难吗?昔取天下时力有余,而今守天下时力不足,为何?因为在殷忧之际,必定竭诚待臣民;既已得志,则放纵情欲以傲视他人。竭诚之时则吴越结成一体,傲物之时则骨肉视为路人。即使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作为人君,如生欲求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建筑则思无为以安民,居高危则思谦恭而自谨,惧怕自满则看看江海下百川之广大,乐于盘游之时则以三驱为限,担心懈怠则想到慎始而敬终,忧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谏,想到谗邪则思正己身以黜恶行,加恩封赏要想到有无不当之谬赏,施处罚要想到有无不当之滥刑。总此十思,弘此九德,选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先,人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以人为镜,可知得失

《新唐书·魏征传》记载:魏征病逝,时年六十四。太宗罢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礼葬,还把魏征画像悬挂于凌烟阁。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在碑石上书丹,还停止上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

出殡时,太宗登楼,望着魏征灵车痛哭:“朕得到他未完的文稿,曰;‘天下人有善恶,任善人则安,用恶人则败。对臣下,有爱憎,憎者过掩其功,爱功掩其过,爱憎应慎之又慎。公正待人,公平处事,天下盛兴。’朕静心细思,恐有过失。”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逝世,失去一镜!痛哉!惜哉!”

注释

1.当神器之重:神器,指帝位。

2、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3.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4.殷忧:殷,丰富、深厚。忧郁;

5.克终者盖寡:克,能。盖,大体、可能。

6.吴越:吴国;越,越国。

7.董:督责。

8.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强(服从)而心里不感仁德。

9..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0.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适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11将有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12.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虚。牧,约束。

13.盘游:打猎取乐。

14.三驱: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15.弘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16.简:选拔。

17.效:献出。

1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

1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2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2023年3月17日11点08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